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星火



只要想起星空與柴火,就彷彿溫柔的族人們都在身邊,心中的火燃燒起來,

像是有一個永恆的小生態,小部落,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流動著。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只有在山林


什麼聲音都沒有

只有隱約的呼吸聲

寂靜、安穩


只有在山林裡

才能獲得這份平靜

是山神的賜予

憐憫人類

在這浩瀚的宇宙裡

滄海一粟

在浮海般虛實的人生裡

一個存在的見證

與大地相依

融為一體


謙卑地臣服於大地狂傲的美與力量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24。



聽著張懸上電台與馬世芳的對談,
張懸談到低潮與高潮,她說到可能也沒有什麼高潮,
而是在人生的路上,有某個時刻,因為各種原因(可能受到他人的幫助or...),
在那一刻感到''存在''。那刻便足以體會活著的感覺。

十足的存在主義式的說法阿。

人生不可能永遠包持著高與低,也不是片刻都充滿新鮮喜悅痛苦哀傷,
很多時候人生沈悶荒謬,世間的景色都令人發狂承受不下去...

而反而是某個片刻足以讓我們感到存在的重量,

而且我自己認為都是很簡單的(可能我這人沒什麼野心吧),
看到我心愛的貓在家裡附近打盹,陽光灑在大地上的感覺...,


或是像那天,騎車從學校回家時,經過了國小國中幾乎都待著的補習班附近街區時,
突然想到以前蠢蠢的模樣,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好啦現在也不大清楚),
成天吃垃圾食物就很爽,完全不理解世界,自己一個人因為身分認同而在黑暗中掙扎...

我不會說現在的我多麼清楚、了解釋世界與自我,更不會說這些痛苦就從我身上抹去...,
至少,我敢說我的確是個同性戀沒錯了(但也蠻喜歡可愛的男同志),
大抵是個正直的人,會對事情的判斷不那麼二元,嘗試的去深入了解脈絡。


那天陽光金閃閃的突然眼眶泛淚,事實上活到24歲完全沒學習什麼社會技能,
覺得自己有夠失敗無用的,可是,一點都不後悔自己當初選擇這個科系,
她讓我更了解自己一點,也了解世界一點,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
更享受視覺藝術帶來的喜悅。藝術是令人感激、感動的存在阿。


但自己的才能以及社會現實不斷讓我這一兩年處在崩潰邊緣(真是脆弱唉),
想逃離但其實知道逃開了也無法解決問題,今年回到校園,
問題也更撲朔迷離,其實很痛苦。

但是,回想著至此24歲的人生,不知道為何不會至於覺得自己全然那麼沒用,
至少我是個有正義感、會去行動的人,會去裡解社會去選擇各種行為。


也就突然很感慨,覺得自己這幾年沒有完全白活,至少長成一個蠻好的人。



希望30歲的我,能夠,找到自己真的想要什麼,並且能夠養活她。
這個養活不單只是經濟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希望我的心靈,終於能夠平衡。
但不是逃離。



2015/01/13 關渡。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記錄

2014/12/30

在系所評鑑上看到了以前畫室很厲害的同學的作品,記得是一個很聰明,作品有別於學院體制畫風的素人,沒想到一年沒見,呈跳樓自殺式下降水平。

好可怕,重點是他與教授的應答實在是太強辭奪理了,沒有學習之心。


給自己一個警惕....,人千萬不可以傲慢與怠惰,永遠記得要謙虛與認真。


可恨的是那些虛幻的名義與口號強姦般的要他們笑



那場戲演到最後,竟然就突地掀開了女體似後台的簾子,跳出了超現實場景般的高樓大廈,卻驚醒了觀眾。

一個又一個數不清的女體,受各種家/國、資本操弄犧牲剝削,卻還得賣笑,但那笑的詭異,各個邊緣的無名者彷彿擠身在表演者身上,面具再也帶不上。而人們卻跟他們說:這是為了國家、為了GDP,叫他們閉嘴,別來擾亂造成社會動盪。
苦說不出,帶上面具,有人瘋了有人死了,安安靜靜的。

最後一場戲兩旁的竹架上寫著''突擊一番''''故鄉'',唯一的表演著不斷喊著:突擊! 空蕩蕩的不知目的是為何,最後,發狂式的舔著彷彿集結多少亡靈血淚所塗抹成的日本國旗。妖異著魔彷彿聽見亡靈們又哭又笑似的發瘋。


日本政府到現在都不願意向慰安婦道歉,多少慰安婦得不到道歉就死去了呢?我想起了死去的日日春官姊、關廠工人的邱純子、大埔的張森文,還有樂生的人們…太多了,好可惡可恨阿...

這是場召喚幽靈的戲,抒寫他們。並給那些邊緣、精神分裂、各式異常的人們一些共鳴,替無以名狀的情緒具現化。沒有熱血的口號。Those were the days響起。la la la la la la,跟著亡靈又哭又笑的一起走下去。






Mary Hopkin - Those were the days









翻譯歌詞:
http://demona.pixnet.net/blog/post/106181-mary-hopkin-those-were-the-days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2014第一屆酷兒影展觀後感

總共看了4部
整體來說水準非常參差不齊,以選片素質來說是目前在台灣看過最糟的影展。
影片本身沒內容、沒重點,影片剪輯節奏、聲音,都很有問題,讓我懷疑這個影展到底有沒有策展人的存在(簡言之:有一定水準會選片的人)。


G片男星大告白:

紀錄片形式,看不出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雖然演員會說出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事情,但整體
架構鬆散,剪輯片段重覆之外,節奏也亂,音樂更是突兀出現(明顯感覺是為了空白而填補空白)。

台灣酷兒短片:

其中較讓我驚訝的是 陳壕 的 ''青親 The Younger'',開頭還有台北藝術大學的logo顯然是學生畢業製作之類,但水準真的是好的沒話說。
我想藝術創作者總是在想著一件事,如何講出普世價值,但又講出別人沒有發現、想到的事,又或者形式上讓人驚艷。大抵上這部作品有做到這件事情。
(以下有雷)
以往我對不敢面對自己性向的人總是覺得他們很不勇敢,但這部片倒是讓我改觀(這不是勇不勇敢這種二分對錯),一個社會階層如此低的人(為了照顧奶奶要去做同志按摩,同時還要承受奶奶精神疾病的健忘症以及誤認苦打等等精神、肉體上的折磨),你要讓他如何再承受更多的污名與壓力呢?
在此片之前我也曾聽過真實案例,一個精神病院的男同志不願面對自己的同志身分,他曾向志工透漏:他自己已經有了精神疾病再社會的污名,如何有他在承受另一個污名?(雙重污名:精神疾病的男同志),在讀到這個故事時我的確認知到這件事,但此部電影短片更是讓我感同身受,能夠體認這件事實。
我想電影等等藝術的魔力便在於此,他能讓人體認到世界的複雜,與各式各樣切入的點,豐富視野,並讓人更柔軟(這跟軟弱沒主見完全是不同一回事)。
至於其他片真的還好,晃遊身體不錯但在剪輯方面有些聲音影像問題。

女女好好(女同性戀短片集):

除了美國的 Erin Sanger  ''不當乖乖牌 Bombshell'' 還ok,香港的''捍路 Lopsided''真的是一場惡夢,內容糟到沒話說之外(主角各種無理智行為),剪輯手法真是爛到簡直在搞笑,毫無美感,簡直比學生影展還差勁,整場我和同行友人一直不斷祈禱快快結束這系列短片集...。

跟你說聽你說 Open Up to Me:

芬蘭導演Simo Halinen針對跨性別議題所執導的電影,內容形式都還不錯(劇情片),讓我們看見跨性別族群在社會上所遭受到的各種全面歧視與困境(戀愛、家庭、社會關係),犯錯時第一個會找上的就是各種社會厭斥角色。另外也有一些細膩的精神分析行為的展現(與女主角相戀的人夫可能基於建立男性尊嚴而找上他),以內容細膩多元方面來說真的不錯,畢竟跨性別的故事要如何講的豐富精采,可不是講的他們多委屈就可以,內容包含社會各種權力結構、性/別問題。
只是看完電影後我還是不明白(個人問題無關電影本身),人類為什麼會彷彿出自本能的排擠、厭斥那些走出大眾列伍的人?我們在追求著差異而創建本身存在價值的同時,卻對各種真正溢出社會框架的人彷彿獵巫式的追殺,難道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在不傷害他人為前提下,他們(各種賤斥)到底做了什麼了?
目前我只想到,人類作為群體性動物的順從行為所產生的追殺異己心態 以及,朋友提的:從嬰兒的全知時期步向社會性人類,便是毀滅的開始。我們的社會''文明''建構,不就是一直摧毀的過程嗎?